当前位置: 首页 - 学院最新动态 - 正文

6月25日下午,艺术学院“明德至善大讲堂·研究生思想论坛”第一季第十二期在艺术学院A403如期举行。第十二期研究生思想论坛也是第一季“明德至善大讲堂·研究生思想论坛”的最后一期,分享者为艺术学院艺术设计研究生李水滢和李婉琦。

出席本次论坛的嘉宾有艺术学院副院长关雪仑教授、专硕教育中心主任肖楠楠副教授、艺术设计系陈雁鹏老师。

陈雁鹏老师作为开场嘉宾,首先对两位主讲人的研究方向作了简明介绍。他称,两位研究生的选题都具备对中外研究对象的对比与反思,将研究的视角放到更加广阔的视野。

李水滢讲述的主题为“中外城市视觉形象对比分析”,她的研究聚焦于中国香港、葡萄牙波尔图、日本熊本县及美国纽约的城市视觉形象构建。通过对这些典型案例的深入剖析,揭示了不同文化背景下城市视觉形象的设计策略与传播逻辑,展现了视觉符号如何成为文化认同与形象传播的重要载体。在讲座中,李水滢通过解析香港飞龙标识的中西元素融合、波尔图蓝白瓷砖的文化载体转化、熊本熊IP的社会化运营以及纽约“我爱纽约”标识的无版权传播,揭示了城市视觉形象设计中文化隐喻与传播效率的博弈。她强调,城市视觉形象不仅是城市形象的宣传,更是城市文化影响力与传播力的表现。

李婉琦讲述的题目是“从‘阈限空间’到‘中式梦核’:Z世代的赛博避难所”,她首先播放了一个视频,进而引出了梦核相关概念的介绍。明确了“阈限空间”是核艺术创作的基础,基于“阈限空间”的梦核艺术在中国互联网流行之后流变为“中式梦核”,受到Z世代群体的欢迎。她提到,“中式梦核”根植于Z世代早年的生命经历,通过经由技术模拟手段做旧的低保真图像还原了Z世代的童年记忆印象。在这个高速变化的时代,Z世代年轻人面临着诸多压力和不确定性。网络梦核艺术为他们提供了一个逃离现实、寻找心灵慰藉的空间。同时,她还对比分析了中西方梦核艺术的差异及其社会文化原因,在视觉表达差异的背后,是两方现代化进程、媒介生态与美学传统的历史性发展差异,这些差异不仅体现了各自的文化价值观,也为视觉传达设计的跨文化表达提供了新的启示。

在明德至善大讲堂第一季落幕之际,关雪仑副院长做出经典总结:无论登上讲堂的研究生所分享的内容是专业领域的前沿成果,还是生活中的点滴感悟,不论其表达是否熟练、表现是否出色,都蕴含着不可忽视的价值与意义。一方面这是与外界进行思想碰撞的难得契机,分享者与聆听者都在这个思想交流的过程中不断拓宽着视野,思维也得以革新;另一方面,站上讲台的每一次经历,都是一次全方位能力的锻炼与提升。

第二季 “明德至善大讲堂 ·研究生思想论坛”即将拉开序幕,期待24级研究生能够在这个讲台上,以更加饱满的热情、独特的视角,继续带来一场场精彩的思想盛宴。

 

 

文字:李水滢 李婉琦

图片:林奕馨

编辑:王瑞

初审:肖楠楠

复审:关雪仑

终审:卢海清

 

上一篇: 美国密歇根大学教授乔治·斯坦科维奇做客艺术学院畅谈“电子游戏理论与设计”

下一篇: 以AI赋能美育,用艺术点亮乡村教育帮扶调研——美育浸润在行动:广外名师团队赴河源开展美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