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5日,24级研究生展开了第二季第二期思想论坛演讲。本期思想论坛的分享者为艺术学院设计专业研究生廖德辉、音乐专业研究生马一帆。出席本次论坛出席的嘉宾有:艺术学院院长王凯宏教授、副院长关雪仑教授、艺术设计系主任杜鹏教授、专业硕士教育中心主任肖楠楠副教授、音乐系副主任魏陶影老师、艺术设计系史琨副教授。

杜鹏教授首先对廖德辉的分享主题进行了引入发言,从宏观视角分析了当下中国的就业现状与发展困境。他谈到,随着时代快速变化与经济结构的调整,中国社会正经历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的转型,产业升级带来了岗位类型的重新分布。同时,大学毕业生基数持续扩大,传统行业吸纳能力减弱,使得当代年轻人在求职过程中普遍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压力。

廖德辉汇报主题为“就业的形而上思考:在确定性消逝的时代如何安身立命。”他以日本泡沫经济后的社会变化为引入,分析了日本在经济衰退时期的教育与就业关系,指出高等教育扩招、劳动观念僵化等现象如何导致年轻一代陷入“就业冰河期”,这一案例成为他观察中国教育现状的镜像。结合中国现实,随着社会结构和技术环境的剧变,传统应试逻辑逐渐显露局限,而创意、技术、管理这些互动领域正是应试教育体系难以直接培养的能力。廖德辉强调,当下许多年轻人面对复杂的就业形势,依旧抱有“等几年情况会变好”的心理,但时代的变化速度已不容等待。未来社会需要的,不再是只会“答对题”的人,而是能够整合知识、解决问题、跨界思考的创新型人才。

魏陶影老师为马一帆做引入发言时,以研究生阶段大家常常面临的问题出发:我未来要做什么?我的专业能带我走向怎样的职业?我该如何把学术所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这种从“迷茫”到“行动”、从“学习”到“创造”的过程,正是研究生成长最宝贵的阶段。接下来的分享便是一段关于探索自我、发现方向的成长历程。

马一帆分享的主题为《从音乐学习者到创作者:一段跨界实习的启示》,她以自己在广州交响乐团的实习经历,生动诠释了如何在实践中完成从学习者到从业者的跨越,面对初期的迷茫,以“Just do it”的行动哲学,主动拥抱挑战。通过实习,她不仅系统掌握了新媒体运营、AI工具应用等“硬技能”,更锤炼了利用网络资源自主学习、平衡个人创意与机构需求等“软实力”。她的分享揭示:在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通过跨界学习与主动实践,构建独特的个人能力矩阵,正是应对职业挑战、实现自我成长的有效路径。

本次论坛两位同学的汇报内容相互呼应,从宏观到微观,从社会观察到个人实践,展现了当代青年对“成长”与“就业”这一现实议题的深刻思考。他们以不同视角共同探讨了学习与实践、教育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一方面,青年人在实习中不断锻炼专业能力与综合素质,展现出主动学习、勇于探索的精神;另一方面,现阶段教育与就业需求之间存在着矛盾与转型。两位同学的分享让大家看到,在时代快速变化的背景下,只有持续学习、不断提升自我,才能真正实现个人成长与社会发展的良性互动。
文字:廖德辉、马一帆
图片:林奕馨
编辑:王瑞
初审:肖楠楠
复审:关雪仑
终审:卢海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