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4日至17日,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艺术学院特邀入选“全球前2%高被引科学家”——香港教育大学梁宝华教授,开展四场系列讲座。讲座主题分别为:“研究生选题与研究设计:方法论与实践指引”“非遗传承与保护:研究趋势与案例”“未来的起点:音乐本科生的职业规划与发展”和“高校音乐教师的职业规划:经验分享”。此次活动获得学校“海外名师讲学项目”的支持。

研究生选题与研究设计:方法论与实践指引
首场讲座主要分成两个部分:一是“研究”的整体概述,二是聚焦“音乐教育”领域中的具体研究。上半场,梁教授开宗明义地指出,他所认为的“好的研究”应致力于“解决具体实际问题”,并强调了研究应具备逻辑性、客观性与准确性。从总体上看,研究可分为“基础研究(拓展知识)”与“应用研究(解决实践)”两类。 接着,他以乐器教学为例,通过期望价值理论(Expectancy-valuetheory)、内在动机理论(Intrinsic theory)与成就目标理论(Attainment theory)三方面展开详尽的解析,还提出乐器学习中“代价”对学生学习动机的调节作用。最后,梁教授对比了科学研究的普遍性与人文研究的独特性,列举了更多学术研究的种类,并且带领现场同学梳理了研究的具体流程。同时,他鼓励同学们要大胆设想,并强调了西方科学研究中的“假设”的客观性。
在下半场,梁教授把范围聚焦于音乐教育领域。他先概述教育研究焦点所涵盖的内容,提出选题需“由宽到窄”,并明确“关键词”与“研究对象的边界”。方法层面,教授介绍了量化研究和质性研究的具体操作方法,着重强调研究须兼顾“信度”“效度”与“可信度”。最后,梁教授提醒我们要警惕西方音乐教育中的某些话语,并关注中国民族音乐演奏家的再创性。
讲座现场气氛十分热烈,同学们围绕讲座提出诸多关键问题,梁教授也逐一给出针对性的回应。要点主要包括以下:1.对研究流程的再思考;2. 质性研究中主观诠释与客观证据的平衡;3. 以批判性思维审读文献,有意识地判断文献或理论的发展。

非遗传承与保护:研究趋势与案例
非遗不仅是时间长河中代代相传的人类智慧结晶,更是连接民族历史与未来的文化之桥。2004年,我国被批准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以下简称《公约》)。在这一政策影响下,粤剧于2009年被列入《公约》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短短三年间,粤剧就于2012年正式被纳入香港的中小学音乐课堂。梁教授正是以“非遗传承”为切入点,展开本次讲座。
传统文化的传承在全球范围内呈现出多种方式,包括通过学院化、规范化的教学方式进行传播;将非遗项目纳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保护框架,并借助专项资金扶持其发展;通过教育路径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及推动传统音乐与世界多元文化融合,实现多元化、现代化的发展(例如“七平均律”向“十二平均律”的过渡,“工尺谱”逐步被“简谱”所取代)等。
梁教授还分享了粤剧在香港的传播实践案例,重点介绍了西九龙戏曲中心与粤剧发展基金,并展示了其团队开发的“粤剧拍和”教学软件。该软件内置真实乐器采样与工尺谱互动教程,有效应对当前中小学粤剧教学中“师资匮乏、乐器基础薄弱”的现实困境。项目团队还将软件带入当地中小学的音乐教育,并展开多方面的评估。
讲座第二部分,梁教授深入剖析了粤剧作为传统戏曲体裁的结构特征,并介绍了“曲牌体”与“板腔体”在旋律构造和伴奏方式等方面的差异。他还特别指出,粤剧的发展在历史上并非封闭,乐队编制早在上世纪初,就已融入小号、木琴、班卓琴等西方乐器,体现出传统艺术开放融合的特性。
梁宝华教授关于粤剧的研究调查辐射了整个大湾区,例如他曾赴广东粤剧学校(广东舞蹈戏剧职业学院)开展实地调研。过程中,他系统记录了该校的课程设置、日常训练流程、汇演机制与实习制度等,并据此提出针对粤剧人才培养的政策建议,呼吁在专业化教学与师徒化传承之间建立更科学的教学方法。此外,他还介绍了团队最新研发的“粤剧身段动作游戏化软件”。该软件设“新手教学”“挑战闯关”和“自订锻炼”三大模块,通过AI动作识别进行评分,将机器评分与专家评分进行对比验证,探索科技手段在传统表演艺术教学中的评估可行性。讲座中还涉及粤剧教学中的道德规范教育,强调“艺德并重”的传承理念。
这场讲座不仅拓宽了同学们关于粤剧的视野,还激发了大家许多有趣的想法。梁教授就这些想法进行了回应,可归纳为以下四个部分:
1.科技介入路径:当前香港粤剧科技应用以“舞美背景增强”为主,未来可进一步拓展更多可能;
2.流量化传播机制:网络传播应设立“知识把关人”角色,以辩证态度筛选内容,防止信息碎片化与误读;
3.跨界融合策略:流行音乐与粤剧跨界合作可突出文化差异性价值,建议从学校课程与社区活动双轨入手,培育年轻受众;
4.非遗接受机制:非遗传播是“自上而下”的政策推动,受众接受度深受家庭与社区文化环境的影响。我们应搭建兴趣向行动转化的桥梁,推动“文化认同”向“文化参与”转变。

梁宝华教授以两场节奏紧凑、视野开阔的讲座,为我们展现了“研究—传承—育人”多维度的思考:从“选题—设计—方法论”的严谨推演,到“非遗—科技—未来”的鲜活案例,为学院的教学与科研沉淀了有力的学术资源。
文字:周雪盈、魏陶影
图片:林奕馨
编辑:王瑞
初审:赖菁菁
复审:关雪仑
终审:卢海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