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这个充满无限可能的时代里,艺术与金融之间的碰撞正悄然改变着我们对于文化产业的认知,艺术经济从艺术商品化阶段开始进入到艺术金融化阶段。如果说体育赛事是人们精神世界中的一场狂欢,那么艺术品交易则如同一场无声的盛宴,在静谧中绽放出耀眼光芒。2024年10月28日,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邀请到广东工业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李林俐博士,为师生们带来一场“艺术金融化语境下的当代艺术家——基于达米安·赫斯特的个案考察”的精彩讲座。讲座由我校人力资源部(教师发展中心)主办,艺术学院承办,艺术设计系主任杜鹏教授主持本次讲座。
讲座现场
达米安·赫斯特是新一代英国艺术家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主导了90年代的英国艺术发展并享有很高的国际声誉,1995年获得英国当代艺术大奖特纳奖。
如果安迪·沃霍尔是艺术商品化阶段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家,那么达米安·赫斯特则是艺术金融化阶段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家。赫斯特职业生涯中的经典艺术创作不仅为“艺术金融化”这一理论注入了新的内涵,而且更显示了金融资本主义语境下当代艺术家的“概念”创作从作品生产领域转移到市场流通领域的新的可能性。
认真听讲的师生
此次讲座聚焦当代艺术家赫斯特在 21 世纪的三次艺术实践,即《看在上帝的份上》的销售机制、“我脑海中永恒的美”拍卖会,以及 NFT 艺术项目《货币》。研究表明,金融资本主义语境下的艺术与金融的深层次互动是赫斯特概念艺术中的核心主题。正如当代艺术经济学家大卫·W.加伦森(David W. Galenson)所提醒的那样,“研究者必须克服他们对于经济学的反感,并且更加精通于检验艺术市场中的变化如何影响艺术家的态度与行为”。在这一研究观念的启发之下,本研究表明赫斯特的艺术实际上是由作品生产和市场交换两个层面共同构筑而成。两相比较,物质形态的作品生产只是赫斯特艺术实验的皮相,真正的精髓暗含在其精心制造的市场流通机制之中。这些机制显示了赫斯特对于金融资本主义时代重要问题的积极回应。
在互动环节,李林俐博士和师生们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对艺术与金融、艺术与市场、艺术与经济的关系等进行了深入探讨。大家一致认为,艺术品是一种精神产品,可以潜移默化地滋润人们的心灵,给予人们独特的精神愉悦和思想启迪。理解和热爱艺术品,用收藏的心态来进行艺术品投资是获得财务收益和精神回报,取得双赢的前提。
艺术学院傅志毅教授、杨曙光副教授以及外籍教师刘学斌副教授、李昱助理教授等参加了讲座活动。
附:主讲人简介
李林俐,东南大学艺术学博士,美国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访问学者,广东工业大学“青年百人计划”引进人才,现任艺术与设计学院讲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艺术理论、艺术金融、服务设计。主持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艺术经济视域下的艺术品基金研究”、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艺术品基金的历史谱系与当代发展研究”等课题。已发表《西方艺术经济学历史观察——兼及当代中国艺术经济实践与理论探索》“Art Funds in China: Developments and Limitations”等中英文论文10余篇。
文字:杜鹏
图片:魏越
编辑:王瑞
初审:李韵琪
复审:杜鹏
终审:卢海清